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1-05-09 点击率:1836
5月5日,中国社科院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显示,公众认可最大的生活动力来自于对子女发展的期望,甚至超过了对自身利益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有关专家表示,“五道杠”少年黄艺博的个例就反映这类家长的心理。
“在孩子的诉求和自己的活动安排发生冲突时,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在让孩子快乐和自己快乐之间,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面对这些问题,80%的全职妈妈选择了“一切以孩子为主”的答案,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娱乐和私人空间,是绝大多数全职妈妈的选择。
去年,广东省妇联向全社会征选“十杰父母”。羊城晚报记者翻阅了大量自荐材料发现,他们都大篇幅讲述自己如何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对父母在材料中自述,为了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仿照“孟母三迁”多次搬家,为孩子换了4家幼儿园,省吃俭用交赞助费让孩子入读重点学校……
记者因此也提出疑问:难道“十杰父母”评选,就是一场“母凭子贵”的角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是强大的文化传统,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哈佛女孩、“五道杠”少年都是比较突出的案例。
个案一:自己时间全部奉献孩子
广州的康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大多数女性都纠结于工作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些妈妈就选择了成为全职妈妈。
目前,康女士已经当了9个月的全职妈妈,“没生孩子之前,并没有在时间的规划上考虑得很周到,但生完孩子后,发现如果依然边工作边带孩子,时间和精力完全不够用。”康女士说。
但在经历了半年多全职妈妈的生活,康女士已略感疲惫。“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早餐,然后叫醒孩子,7点多送孩子上幼儿园。回来之后把衣服洗了,还要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康女士说,“每个星期二、星期五下午还要带孩子去课外培训,周末见朋友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康女士看来,自己已经把时间完全奉献给了孩子。
“说实话,我从来没彻底为什么事情负过责任,除了对这个孩子。”康女士说。
个案二:全职妈妈自称“高级菲佣”
全职妈妈在很多人眼里是闲暇的。其实不然,家住广州东圃的李女士,在重庆等地有自己的投资,每年的收益一点也不比一个职场妈妈差,可她却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菲佣”。在她看来,全职妈妈就应该自己亲历亲为,不仅要教育和陪伴孩子,还要在家务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李女士的周末比平日里更加忙碌,要先把5岁的儿子送去学习音乐和美术,再送到一个跆拳道班。在孩子有课程学习的周末,因无暇做饭,他们一家三口就在外面吃饭。
全职妈妈罗女士认为,比起“全职妈妈”这个称谓,自己的生活更像“高级菲佣”———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枯燥而乏味地重复着每一天。“孩子5岁,还在上幼儿园,要替孩子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光升学就让人头疼,幼儿园升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一连串要烦恼的事”。
个案三:“孟母三迁”早已不是新闻
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在包括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里早已不是新闻。为了一个优质的学位,很多家庭舍弃了原本优越的住房条件,举家搬迁到老城区的狭小居室内陪伴孩子度过6年、甚至更长久的读书生涯。
陈女士家住丽江花园,儿子在中大附小上2年级。每天一家三口6点半就起床,简单收拾后7点10分前出门,赶在8点10分上课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开车过洛溪大桥时,经常堵车,怕迟到只好掉头走华南快速,每个月的汽车花费都得1500多元。
为了摆脱每日的接送劳累,不少有条件的家长空着番禺等地的大房子,在名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上学。刘女士原本并不是全职妈妈,但因为孩子今年高二了,为了照顾孩子参加高考,她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在不惑之年选择回家当全职妈妈,还把自己位于番禺的两套房子卖掉了一套,在员村买了一套小户型,专门给儿子和自己居住。
为了孩子,许多已经搬到郊区的人纷纷折返到市中心来,因为他们所居住的郊区没有“省级”、“市级”名校。一位母亲告诉记者说,不久前广州市教育局长说择校都是因为家长的需求才存在的,她反问,如果广州所有的学校都一样,自己才不愿意山远水远地把孩子送到市区上学。
专家说法
全职妈妈不只是一种牺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告诉记者,因为是母亲节到来,很多人和他讨论了母亲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为,现在全职妈妈的增多,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6岁前,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而言,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母亲在不能兼顾孩子和工作的时候选择了回家。
但他也指出,全职母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危险性———父母应该怎样地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父母有工作、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全职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家庭事务对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最有利。他建议,最积极的状态应该是,孩子6岁前,全职妈妈对孩子一人潜心付出,6岁后,可以考虑出来工作,还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由选择。
孙云晓也提醒,全职妈妈一旦变为“全职保姆”将是件危险的事情———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替孩子安排好所有的时间,将会养成孩子的过度依赖心理。孙云晓指出,母爱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营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付出,那还是一个“保姆妈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比疼爱孩子更为重要。
孙云晓指出,很多全职妈妈因为舍弃了工作,舍弃了原本精彩的生活方式,长期困扰于家庭琐事和孩子教育,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埋怨孩子,说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他认为,母亲为孩子的付出不应该是一种牺牲的状态。“全职妈妈首先要让自己幸福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有个幸福的将来”。
网友意见孟母三迁对孩子并不公平
据了解,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各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湖北的一些经典读本里,《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古文进行删改,删掉了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不科学、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词句,其中就包括了“昔孟母,择邻处”的句子被删掉。这些举动都遭到了很多学者及网友的攻击。在大部分人眼里,孟母为孩子而搬家是被传颂的佳话。“为了让孩子们获得较好的教育而搬家,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这样的父母应该得到称赞。”网友“半杯可乐”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同。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在现代已经变得很落后了。现在一些家长宁愿把孩子迁到新疆、海南等地,只是为了高考“分数差”。这些有钱人的游戏,比孟母“迁”得远得多。“这样做,就有点‘过’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他们做这么多,而孩子本身未必有这样的天赋和愿望。不能将父母自己没完成的愿望一股脑压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网友“李不太黑”表示。也有些人则担心,家长们为了孩子费尽心机挤进名校,那这样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压力呢?这样的压力会不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担,产生反作用呢?“孟母三迁说明了孟母有个好儿子,要换成是我,迁一百次也没有用,只会让我在巨大压力下变得更蠢”,网友“裸眼吃鱼”如是调侃。
新闻背景:黄艺博是武汉市华师一寄宿学校的学生,毕业于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少先队员,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据多种媒体称,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今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同时黄艺博在网上流传的事迹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亦被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是网络炒作和当下教育体制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