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统一教育网首页 | 收藏本页

赖宁精神何处安放?

赖宁雕像

赖宁照片

近日,山西太原东仓巷赖宁雕像“被消失”,让这位久违的小英雄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尴尬的是,近年来每一次赖宁受到关注,无不与其受到“冷遇”相关:赖宁淡出小学语文课本、北京中小学摘下赖宁相片、中小学生守则取消“见义勇为”……到今天太原为整治城市环境需移除赖宁像,而各单位均不愿接收,最后只好将其搬至山村荒野。

赖宁为何遇冷?有人说,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赖宁扑救山火的举动今天不宜再提倡了。也有人说,在当下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少些榜样也是一种进步。

22年前,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合作出《关于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决定》,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学习赖宁同学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赖宁同学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赖宁同学热爱祖国,临危不惧”。可见,即便在当时,倡导的也是小英雄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而非简单地仿效救火举动本身。

其实,从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到建设时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再到今天的抗震小英雄林浩,每一个时期的小英雄都带着时代的深刻烙印,但他们所传递的牺牲、奉献、利他的精神却从未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随着时代发展,小英雄的做法在当下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但在一个可以为西门庆、潘金莲故里争抢得头破血流的时代中,在一个可以为吸引眼球而推出“日军抢花姑娘”、“土匪抢亲”等旅游节目的环境里,赖宁所代表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赖宁是童年岁月中珍贵的共同精神记忆。赖宁雕像的流浪,不仅是对这位英雄少年的奚落,更是对一代人精神家园的强拆,让曾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依托分崩离析。

还好,赖宁雕像“被消失”后,东仓巷的居民们多方努力寻找,网友们纷纷发帖呼唤赖宁重归家园,在许多英雄烈士被“冷处理”的今天,令人倍感温暖和欣慰。因为我们对待英雄的态度,就是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和自己的态度。

只是,雕像也许能够回家,但赖宁精神却又将何处安放?

赖宁生平

赖宁,1974年生,四川石棉县人。1988年3月13日为扑灭县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难。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掀起热潮。同年11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关于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成为争论的话题,对于学习赖宁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2004年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实施。此后,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学校从墙上摘下少年赖宁画像。

2009年,赖宁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重新认识赖宁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赖宁的细节,说他是“官二代”?

孙云晓: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

记者:现在也有人怀疑赖宁事迹的真实性?

孙云晓:首先我强调,赖宁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编出来的。

记者: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和讨论赖宁精神。如今,人们甚至把竖立了20年的雕像撤走。您如何看待这两个时代的对比?

孙云晓:说明时代在变迁,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具体到赖宁的事迹,我认为现在一些人更喜欢“去神圣化”,尝试“解构崇高”,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怀疑一切。

记者:您希望现在的青年如何去学习赖宁呢?

孙云晓:我会告诉每一个孩子,不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用于探索。我个人觉得,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很多当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和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

 

 

我也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再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会员评论      (已有评论 3 条)

1 楼      会员:yuanfangxiaoyuan      发表时间:2011-08-20

如果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见义勇为,最好是不要做得好

2 楼      会员:vip2009rudf      发表时间:2011-08-19

人一旦失去精神的追求,就可以称之为行尸走肉了。我们的教育缺乏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启发,总是在强调客观。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被功利心所感染,被各种各样的这样那样的理由束缚,正直、爱国精神的教育缺失,真是让人堪忧。

3 楼      会员:xy1518      发表时间:2011-08-18

在一切以经济为发展为前提的大借口面前,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真的是到了再不注重,就要“国破家亡".了。这些年长和年幼的英雄们被当权者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而就方正县为''拓荒者”立碑一事,就看出,中国的教育不单单是畸形,已经令人堪忧了。这不单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法制的问题。

你认为怎样管孩子会好点

查看结果

统一教育网简介 | 服务价格说明 | 产品价值 | 合作企业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企业荣誉 | 财富系统 | 网站地图

{*客服专线:400-186-1913 *}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资源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32 | 网站视频由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提供托管及播放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11号 | 京ICP证110556|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37号| ICP证:辽B2-20130063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8 - 2025 统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