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幼儿  小学  初中  高中  电脑
热点链接: 答疑平台 统一爱学吧 网络家教 智能题库 知学爱问 智能建站 必备软件 作文平台 会员心声 名师团队 数字化幼儿园 优秀课程展示

统一教育网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赖宁走了,英雄主义精神不能走

2011-08-23字号: | |

    赖宁雕像自上世纪90年代落户山西太原东仓巷后,就成为这里一道人文风景,20年来,和附近居民朝夕相处。今年5月,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许多学校拒绝雕像。

    过去很多年间,在救灾灭火、见义勇为等公共事务层面上,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公民“逢灾必救”、“遇火必灭”,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有无能力,人们都以参与“灭火”为荣,以逃避“救灾”为耻。哪怕是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不惜牺牲去扑救山火的12岁少先队员赖宁,一度被作为道德楷模广为宣传。

    中小学生面对灾难不退缩,甚至为救火而伤亡献身,精神固然可嘉;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这又实在是一种无谓的、不必要的牺牲。道德能够促使人“向善”,是约束人们保持文明状态的无形规范,但道德的标准不宜过高——应该尽量降低人们因遵从道德而产生的“成本”。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中小学生严禁参与灭火”,这样的制度理念渐成社会共识——这与当前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也要“见义智为”一样,并不是道德退步,而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文明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赖宁雕像的“消失”隐喻着具有时代局限性的“赖宁精神”已经退出社会视野,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对于崇高的颠覆性解构,而是道德精神回归理性的现实体现。

    但,曾经的英雄少年赖宁走了,英雄主义精神却不能相伴而去。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言,“我会告诉每一个孩子,不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用于探索……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和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将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赖宁”表象元素推开,正视和直面一个少年剥离了道德与时代束缚的英雄主义品质,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对于青少年一代而言,可以没有赖宁,但不能缺失英雄主义品质的历练和教育。因此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这里:作为宣传典型的“赖宁”可以走下教育神坛,其所代表的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却不能在校园里消亡。(中国教育新闻网)

新闻中心

统一特色课 空中实验室!聚焦中高考实验题!

统一教育网简介 | 统一教育集团 | 服务价格说明 | 产品价值 | 合作企业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企业荣誉 | 财富系统 | 联盟合作 | 招商中心 | 客服反馈中心 | 网站地图

招商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资源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专线:400-186-19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32 | 网站视频由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提供托管及播放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11号 | 京ICP证110556|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37号| ICP证:辽B2-20130063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8 - 2025 统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