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近来媒体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热词。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表达了自己的幸福公式,提出了增强民生幸福感的种种意愿。令人兴奋的是,日前召开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为了每个学生终生发展,为了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勇敢地表达了“提升每个孩子的教育幸福感”的决心。
都说现在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如今的孩子哪个不在考试、升学的纠结中备受煎熬?多少孩子曾经怀揣憧憬、带着欣喜、期待着“我要上学”,可又有多少孩子没多久就祈求像爷爷一样“早点退休”?
我们的孩子究竟幸不幸福?幸福能不能来敲教育的门?这实在是一个很值得一议的话题。
大凡幸福感,总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物质享受,二是精神追求,三是情感温暖。而在温饱已经无忧的小康社会,后两者会比前者更加重要。对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物质上的满足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精神或情感上,则常常会迷茫和失落,很不如意。别的不说,多少中小学生一说起作业、考试就感觉很不幸福。
按理来说,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教育的人文价值也正在于帮助每个人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境界、发展幸福能力。然而,这些年来我们只是信奉“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味追求升学率,却无视教育几近消失的幸福感。如今上海重提“提升教育幸福感”,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幸事。
口号已经提出,真正落实还需脚踏实地的改革行动。提升教育的幸福感远不是取消几次考试、限定作业时间、组织文体活动那样简单,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许多观念:例如,教育价值取向,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教育质量评价,要从过度注重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考查综合素质和多元衡量个性发展;教育管理方式,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注重思想引领和情感熏陶。而且这些转变要从每所学校、每个老师、每一堂课、每次作业做起。少布置些莫名其妙的无效作业,多留点可以让学生游戏和做梦的时间;少举行些只为应试的训练和考试,多创设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欣喜,感受成长的快乐,传达情感的温度。
编者评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变成孩子留恋的乐园,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我们的班级就是学生心中温馨的集体,到那时,幸福就会敲响教育的大门。(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统一教育网简介 | 统一教育集团 | 服务价格说明 | 产品价值 | 合作企业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企业荣誉 | 财富系统 | 联盟合作 | 招商中心 | 客服反馈中心 | 网站地图
招商QQ:
技术支持:
意见反馈:
资源合作:
{*客服专线:400-186-19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32 | 网站视频由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提供托管及播放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11号 | 京ICP证110556|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37号| ICP证:辽B2-20130063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8 - 2025 统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