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了,走入社会,他们开始发现,小时候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借助微博、网络空间等现代传播工具,一股批判成长过程中所学所闻的“疑古思潮”正在蔓延。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对某版历史教材的质疑。其实,我多么希望能有人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提出质疑。为什么人们总对语文、历史教材指手画脚?因为这两门科目门槛低,但凡认识中国字的人都能说上一二。可毕了业多少年后还能记得sin、cos,还能整明白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幸运儿就不多了。
再说这本历史教材。有人发现,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等多位古人的画像相似度极高,感觉自己上学那会儿被糊弄了。还有人发现,这些画像都是来自一本书——《三才图会》。
这本书是明代一个叫王圻的人撰的,把很多书的图谱摘来,汇为一编。内容极其芜杂,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为“务广贪多,冗杂特甚”。尤其指出书中的古人画像,没有根据,不足征信。比如,古说“仓颉四目”,《三才图会》就画一个脸上有4只眼睛的人。
这么一本三流古书的内容被选入教材,背后其实隐含着中国教育的一个传统理念:“善”和“美”排在“真”前。就好像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爱迪生救妈妈”是不是发生过,“陈毅探母”有没有根据,“乌鸦反哺”合不合自然规律……其实,我们这个传统早就存在,《二十四孝》就是这方面的模本,龙应台斥之为一部虐待儿童史。
问题的实质,曹雪芹两百年前就看到了。《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讲贾宝玉祭水仙庵。
茗烟道:“……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如何今儿又这样喜欢了?”
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这些教材中的“谎言”就如同水仙庵里的洛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曹植写得太美了,太好了,以至于“老公愚妇”都信以为真,盖庙供养起来,任人膜拜。当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者的水平绝对比“老公愚妇”高,他们知道此洛神本非人间所有,但洛神的光芒遮住了她的来历,却合了编者的心事,故借她一用。
这么做合适不合适?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真、善、美在少儿教育领域里该如何排序?
真实的事物不一定是好的事物、美的事物。关键在于大人对这三项的取舍。事实上,很多时候,大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没整明白。兔子会自己撞上树桩而死吗?思想很有穿透力,可生物学基础,对不起,没有。逐渐加温的水到底能不能煮死青蛙?道理很深刻,可一旦较真,或者追究一下这种表述的来源,或者去验证一下对错,结果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于丹解读《论语》对不对?大部分人不较真,只会听个顺耳,觉得符合平时的生活体验就够了……
网络上兴起的这股“疑古思潮”,如果能持续下去,逐渐形成声势,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多逗留那么一些时日,让大家把“真”真正地排在第一位,那再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思路就会清楚很多。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熊建)
编者评语:“疑古思潮”,折射出的是历史观的不严谨。不注重知识产权的教科书,培养了学生编造、拼凑、抄袭的恶习;不求真的教科书,让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然而真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的真假更是如此。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虚构,应该不能算是造假。关键在于大人对这三项的取舍,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
统一教育网简介 | 统一教育集团 | 服务价格说明 | 产品价值 | 合作企业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企业荣誉 | 财富系统 | 联盟合作 | 招商中心 | 客服反馈中心 | 网站地图
招商QQ:
技术支持:
意见反馈:
资源合作:
{*客服专线:400-186-19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32 | 网站视频由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提供托管及播放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11号 | 京ICP证110556|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37号| ICP证:辽B2-20130063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8 - 2025 统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