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想象力很美好,但却是很奢侈的。哪个父母打心眼里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但是这样的想法在僵化的应试教育下,却显得不合时宜,因为相比于想象力等看得见却一时够不到的种种益处,能否获得较好的分数成绩,能否考上更好的大学,要重要和现实得多。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曾经谈到一件小事。在写《春天的一件事》这篇作文的时候,儿子突然流鼻血,“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身为作家的麦家决定“为儿子代劳一下”。他把笔墨花在了一棵破土而出的“春笋”上,300字的作文自觉还算满意。可第二天,儿子带回来的作文本却赫然批着“76分”,这对于作文从未下过90分的儿子来说是最低分。此后,一说到学习或者写作,儿子总在一旁悻悻地说:“我看你这个作家还不如我呢!”
看,从90分到76分,这就是“乱想象”的代价。就作文来说,学校老师自有一套评价标准,而且是唯一的,如果做不到“文章开头得要煽情,写春天就得写鲜花灿烂、阳光明媚;文章最后还得有升华,得体现中心思想”,那么作文的分数就肯定高不了。可是考试分数很重要。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一味在想象力中徜徉,而却得较低的分数,上不好的学校?单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摧残。
虽说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但“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都是,比如考试唯一的正确答案,唯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僵化的评价体系,如学术评价等,或只认论文数量,或纠缠于“CSSCI”等等,凡此种种,其实都在扼杀想象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想象力等反倒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而这真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源:新华网)
编者评论:谁夺去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在教育环境下,由于统一高考的存在,所有的学生的目的就是要挤过通往大学的独木桥,这首先就必须奔着标准答案而去。从小学起,我们的思想就被老师那“标准答案”禁锢着、约束着。步步为营的去接近那可以拿到分数和老师认可的“标准答案。这无疑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压制,历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怪异”作文,不正是想象力的体现吗?但遗憾的是,有了想象力就得丢掉60分作文分,就进不了大学的校门。
统一教育网简介 | 统一教育集团 | 服务价格说明 | 产品价值 | 合作企业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企业荣誉 | 财富系统 | 联盟合作 | 招商中心 | 客服反馈中心 | 网站地图
招商QQ:
技术支持:
意见反馈:
资源合作:
{*客服专线:400-186-19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32 | 网站视频由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提供托管及播放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11号 | 京ICP证110556|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37号| ICP证:辽B2-20130063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8 - 2025 统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