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夕阳红教育 >> 居家社区 >> 传统文化 >> 列表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大学》 大学《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中庸》第一集 四书五经-《中庸》第二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论语》一 四书五经-《论语》二 四书五经-《论语》三 四书五经-《论语》四 四书五经-《论语》五 四书五经-《论语》六 四书五经-《论语》七 四书五经-《论语》八 四书五经-《论语》九 四书五经-《论语》十 四书五经-《论语》十一 四书五经-《论语》十二 四书五经-《论语》十三 四书五经-《论语》十四 四书五经-《论语》十五 四书五经-《论语》十六 四书五经-《论语》十七 四书五经-《论语》十八 四书五经-《论语》十九 四书五经-《论语》二十 四书五经-《论语》二十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四书五经-《孟子》一 四书五经-《孟子》二 四书五经-《孟子》三 四书五经-《孟子》四 四书五经-《孟子》五 四书五经-《孟子》六 四书五经-《孟子》七 四书五经-《孟子》八 四书五经-《孟子》九 四书五经-《孟子》十 四书五经-《孟子》十一 四书五经-《孟子》十二 四书五经-《孟子》十三 四书五经-《孟子》十四 四书五经-《孟子》十五 四书五经-《孟子》十六 四书五经-《孟子》十七 四书五经-《孟子》十八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01 笠翁对韵02 笠翁对韵03 笠翁对韵04 笠翁对韵05 笠翁对韵06 笠翁对韵07 笠翁对韵08 笠翁对韵09 笠翁对韵10 笠翁对韵11 笠翁对韵12 笠翁对韵13 笠翁对韵14 笠翁对韵15 笠翁对韵16 笠翁对韵17 笠翁对韵18 笠翁对韵19 笠翁对韵20 笠翁对韵21 笠翁对韵22 笠翁对韵23 笠翁对韵24 笠翁对韵25 笠翁对韵26 笠翁对韵27 笠翁对韵28 笠翁对韵29 笠翁对韵30《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书成后,共五十二篇,后散逸,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01逍遥游第一 02齐物论第二(一) 03齐物论第二(二) 04养生主第三 05人世间第四 06德充符第五 07大宗师第六 08应帝王第七 09天下第三十三(一) 10天下第三十三(二)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01 易经02 易经03 易经04 易经05 易经06 易经07 易经08 易经09 易经10 易经11 易经12 易经13 易经14 易经15 易经16 易经17 易经18 易经19 易经20 易经21 易经22 易经23 易经24 易经25 易经26 易经27 易经28 易经29 易经30 易经31 易经32 易经33 易经34 易经35 易经36 易经37 易经38 易经39 易经40 易经41 易经42 易经43 易经44 易经45 易经46 易经47 易经48 易经49 易经50 易经51 易经52 易经53 易经54 易经55 易经56 易经57 易经58 易经59 易经60 易经61 易经62 易经63 易经64 易经65 易经66 易经67 易经68 易经69 易经70 易经71 易经72 易经73 易经74 易经75 易经76 易经77 易经78 易经79 易经80 易经81 易经82 易经83 易经84 易经85 易经86 易经87 易经88 易经89 易经90 易经91 易经92 易经93 易经94 易经95 易经96 易经97 易经98统一教育网 夕阳红教育中心
Copyright © 2008 - 2025 tongy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