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夕阳红教育 >> 艺学人生 >> 曲苑杂坛 >> 列表
奚啸伯先生被誉为“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他所创立的奚派艺术,好比京剧艺苑中清雅而瑰丽的奇葩,在京剧艺术长河中独放异彩。奚啸伯先生生于凄凉,殁于感伤。回览他的一生,不知是无意还是有缘,恰巧应验了其名剧《范进中举》和《白帝城》中的两句著名唱词所描写的:一生流离,身居异地,可说是“秋风落叶飘不定”;命运多舛,晚景凄凉,细数来“点点泪珠往下抛”,这都是他一生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写照。
1欧阳中石-白帝城-实指望下江东把东吴灭尽 2欧阳中石-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3欧阳中石-上天台-金钟响御香引王登龙庭 4欧阳中石-斩郑文-我本是卧龙岗一道家 5张建国-白帝城-点点珠泪往下抛 6张建国-范进中举-琼林宴饮罢了恩赐御酒 7张建国-泸水彝山-晴天霹雳炸耳畔 8张建国-上天台-孤离了龙书案把皇兄带定 9张建国-珠帘寨-贤弟抬头来观瞧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1程砚秋-春闺梦-可怜负弩充前阵 2程砚秋-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 3梅兰芳-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4梅兰芳-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5尚小云-双阳公主-风萧萧惯长征千里战马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 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谭派现在是七代嫡传,这在世界戏剧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甚至,连享誉中外的旦角“梅派”、“程派”的唱腔,也受到谭派的启发和影响。 谭派唱腔圆润柔美、巧俏多变,富表现力。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以唱、念、做、打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在京剧自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发展衍变为北京的一个新剧种的过程中,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形成了三种生行流派(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传到第二代,又发展了三种新的流派。后人把程、余、张称为“老三派”,把第二代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叫作“新三派”。新三派都是师承程长庚的“徽派”,而又各自发展成为三支不同的流派。 谭派老生戏,不仅为国内京剧爱好者所宗。在国际上也有不少追随者,流传很广,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明珠。
1李崇善-南阳关-恨杨广斩忠良谗臣当道 2李崇善-摘缨会-劝梓童休得要把本奏上 3谭富英-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4谭富英-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5谭元寿-定军山-背地里堪笑诸葛亮 6谭元寿-定军山-黄忠接令把帐下 7谭元寿-定军山-师爷说话言太差 8谭元寿-定军山-在黄罗宝帐领将令杨宝森,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后四大须生之一,生于1909年,卒于1958年,字钟秀,祖籍安徽合肥县。他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杨朵仙是清末著名演员,父亲杨孝方是武生演员,堂兄杨宝忠是著名琴师。他幼年由裘桂仙开蒙,兼习文武。少年搭斌庆社。青年时因变声期拖长而修养,期间,他努力充实自己,并向王瑶卿、王凤卿、陈秀华等学艺,重新登台,不同凡响。他初学谭派,后研余派,在此基础上,得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创出结合个人嗓音条件的崭新唱法,世称“杨派”。杨宝森的天赋条件并不好,缺乏高音,以中、低音见长,所以他在演唱中力求音韵和谐,清雅脱俗,因此得到“韵味醇厚、古拙大方”的赞语。代表剧目:《伍子胥》、《李陵碑》、《击鼓骂曹》、《空城计》、《上天台》、《断密涧》、《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卖马》、《汾河湾》等。
1李军-珠帘寨-太保传令把队收 2李军-珠帘寨-太保推杯换打斗 3李军-珠帘寨-贤弟抬头来观瞧 4马长礼-战樊城-兄长说话欠思论 5马长礼-战樊城-一封书信到樊城 6杨乃彭-二进宫-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 7杨乃彭-洪羊洞-自那日朝罢归安然睡定 8张克-击鼓骂曹-谗臣当道谋汉朝 9张克-四郎探母-杨延辉在宫院自思自叹言菊朋(1890-1942),名锡,号延寿,字菊朋,蒙古族,出身于蒙古世族家庭。向钱金福、王长林学身段练武功,向红豆馆主和名琴师陈彦衡学习演唱,又得到杨小楼、王瑶卿的指点,专学谭派,演出《战太平》、《四郎探母》、《桑园奇子》、《捉放曹》、《南天门》、《空城计》、《汾河湾》等剧目,受到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梅兰芳到上海演出,邀言菊朋同行,因言身兼公职,托人请假,同梅赴沪演出。二人合演《探母》、《汾河湾》,言单独演出《战太平》、《卖马》、《定军山》、《击鼓骂曹》等谭派名剧。此时,蒙藏院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为名,将言革退职位。言菊朋迫于生活,加之对京剧的酷爱,下海成了专业演员。言菊朋从事专业演出后刻苦勤奋,努力练功,加上频繁的舞台实践,进步很快,经常有名角聘他合作演出,他和王幼卿、尚小云、王长林、徐碧云、孙毓堃等,多次合作,被誉为谭派须生而著名大江南北。在他近四十岁的时候嗓音发生了变化,缺少了谭派所特有的高亮醇厚,在这一主客观均出现了变化的情况下,言不得不改弦更张,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大胆创造改革,创造了精巧细腻、跌宕婉约,在轻巧中见坚定,在朴拙中见华丽的言派演唱风格。他的特色之一是根据语言和声乐科学的道理,正确处理字、声、腔的关系,遵循言派"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的概括性的演唱实践,使唱腔不骄不爆,腔高苍劲,圆柔富于变化。言菊朋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对他的演唱技巧能有一种深刻研究和理解透彻的驾驭能力,使他在舞台上独树一帜。艺术的个性表现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艺术家水平的反映,言菊朋艺术特色的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对京剧艺术的丰富、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言派区别于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标志在于唱腔的多变和字音的讲求。
1言菊朋-贺后骂殿-赵德芳我的儿休要悲痛 2言菊朋-贺后骂殿-自盘古立帝邦天子为重 3言少朋-苏武牧羊-叹子卿身困在沙漠苦海 4言兴朋-曹操与杨修-半壶酒一囊书飘零四方 5言兴朋-曹操与杨修-曹孟德大英雄令人钦佩 6言兴朋-曹操与杨修-曹孟德也曾东征西讨 7言兴朋-曹操与杨修-青天外白云闲风清日朗 8言兴朋-曹操与杨修-适才间言语不周请宽宥 9言兴朋-曹操与杨修-休流泪 莫悲伤 10言兴朋-曹操与杨修-只道是夫妻们同床异梦强聚首 11张少楼-让徐州-兵微将寡难取胜 12张少楼-让徐州-汉高祖开基业江山独创 13张少楼-让徐州-那刘备生来仪表英俊 14张少楼-让徐州-叹人生如花草春夏茂盛 15张少楼-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生于1890年,卒于1943年,名第祺,祖籍湖北罗田。其所创余派声腔是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在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后因病和倒呛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入春阳友会,后拜谭鑫培为师,1916年嗓音恢复后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 1917年谭氏辞世后,自己挑班,在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新谭派”或“余派”。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更兼婉转细腻,虽嗓音略沙哑、欠洪亮,但行腔刚健,韵味醇厚,别有境界。同时,做功细腻,功架优美,文武兼擅,戏路宽广。
1打渔杀家-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 2伐东吴-忆昔当年长沙镇 3卖马耍锏-站立店中用目洒 4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 5四郎探母-老娘请上受儿拜 6鱼肠剑-一事无成两鬓斑 7战樊城-兄长说话欠思论 8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生于1890年,卒于1943年,名第祺,祖籍湖北罗田。其所创余派声腔是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在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后因病和倒呛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入春阳友会,后拜谭鑫培为师,1916年嗓音恢复后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 1917年谭氏辞世后,自己挑班,在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新谭派”或“余派”。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更兼婉转细腻,虽嗓音略沙哑、欠洪亮,但行腔刚健,韵味醇厚,别有境界。同时,做功细腻,功架优美,文武兼擅,戏路宽广。
1洪羊洞-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2李陵碑-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3上天台-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 4搜孤救孤-白虎大堂奉了命 5搜孤救孤-娘子不必太烈性 6乌龙院-宋公明打坐在乌龙院 7乌盆记-老丈不必胆怕惊 8捉放曹-一轮明月照窗下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生于1890年,卒于1943年,名第祺,祖籍湖北罗田。其所创余派声腔是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在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后因病和倒呛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入春阳友会,后拜谭鑫培为师,1916年嗓音恢复后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 1917年谭氏辞世后,自己挑班,在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新谭派”或“余派”。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更兼婉转细腻,虽嗓音略沙哑、欠洪亮,但行腔刚健,韵味醇厚,别有境界。同时,做功细腻,功架优美,文武兼擅,戏路宽广。
1打严嵩-月台下辞别了严太尊 2打侄上坟-提起了二爹娘要掌儿的嘴 3打侄上坟-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 4法场换子-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 5桑园寄子-此时间顾不得父子恩爱 6沙桥饯别-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7王佐断臂-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 8棒雪-一家人只哭得如酒醉 9战太平-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统一教育网 夕阳红教育中心
Copyright © 2008 - 2025 tongy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